2006/04/16 | 挤公交车现象
类别(丁亥) | 评论(0) | 阅读(25) | 发表于 00:33
我每天早晨上班先是要步行二十几分钟赶到金杨新村,然后乘773路公交车。
  本来原先有辆自行车,后来被更需要它的某些同志拿走了,如此三回,我就只好选择安步当车了。有一次我申请贷款,贷款员问有车吗?我说有部自行车,他笑了,我也笑了。
  如果用创业的钱买桑塔纳的话,恐怕可以买一排了。但是,创业优于消费。
  早上7点钟上学的学生特别多,到了8点钟以后基本都是上班一族。
  有的时候等车,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好不容易盼来了,发现车上的人特别的多。焦急的人们一哄而上,前门上不去,拉卡或者投币以后就堵到中门。即便车门勉强关上了,乘客的提包或者衣服还夹在车外。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等下一班。根据过去的经验,下一班总是很快就到,而且人往往很少。这是因为前一班在路上耽搁了太长的时间。
  记得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有一次晚上下小雨,人们拼命挤上大桥五线,车厢里人满为患,恐怕是上海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地方了。
  车没有开出两站,就看见另外一辆大桥五线超车而去,车上稀稀拉拉坐着几名乘客。
  人们宁愿挤前一班公交车,也不愿意等后一班,即便后到的先至,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
  风险,等下一班往往意味着风险,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来,会不会和现在的一样的拥挤。
  人们通常是厌恶不确定性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等下一班车的风险大约是10分钟或者15分钟,但是人们对这种可以计量的风险都不愿意承担。
  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时候,人们管望远镜叫作时间机器,这是为什么?
  因为肉眼看不见的船只,通过望远镜可以看见。一个小时以后,人们用肉眼才看到了航行到近处的船只,就像把时间提前了一样,所以叫作时间机器。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白鹿原》,里面的主人公死后几百年后,文化大革命出现了。一群红卫兵把他从棺材里拖了出来,看见一个漂亮的瓷枕,当众把它摔碎。奇怪的事情出现了,里面竟然有字:你们别闹了!
  这位儒生在几百年前就算到有此一劫。
  几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们太多的注重眼前的利益,连10分钟以后的不确定都不能忍受,更不要说一个月以后的不确定,一年以后的不确定,十年以后的不确定,100年以后的不确定。
  一旦你确定了,你将失去不确定,这种确定将是一种更大的不确定和风险。请看那些从国营企业下岗的职工,请看那些追求婚姻稳定而被人抛弃的怨妇。
  每次去银行办事,看到那些年轻的银行职员坐在柜台后面不停地忙碌。我就想:宁可赋闲在家,这不能这样忙碌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机械、程序、没有激情地工作。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辈子过去了。
  当然,那是一份令许多人羡慕的工作。这没有什么不好,我尊重那些兢兢业业踏实工作的人们。
  我模糊地记得吴士宏曾经说过一句话:医生是永远走不出医院的病人。
  不管人们对她的评价如何,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她曾经达到的高度。
  越是追求稳定的人将会越不稳定,越是追求风险的人越是安全。
  股票市场上赚钱的人都是那些克服了贪婪和恐惧这些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是天性的人。
  挤公交车现象不是一个交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
  他反映了人们对待风险的一种态度和选择。
  打工就是挤公交车,创业就是等下一班。
  我又想起了复旦大学人力资源教授胡君辰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讲过的两颗糖的故事。这是美国的一个真实案例。老师对一群小朋友们说:老师出去一下,现在要吃糖的小朋友可以吃一颗,等老师回来了才吃的小朋友可以吃两颗。40年后的跟踪调查表明,愿意忍受等待吃两颗糖的小朋友比马上就吃的小朋友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你愿意吃一颗糖?还是吃两颗糖?
  你愿意挤这班车?还是等下班车?
  我想吃两颗糖,但是又要上头班车,你看我咋办?
  你该咋办就咋办吧!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16]
丁亥[16]